豆瓣9.2分,李安说“它是史上最伟大的儿童电影,但值得每个成年人去看”
李安曾说:“它是史上最伟大的儿童电影,但值得每个成年人去看。”
它的豆瓣评分常年高居9.2,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的儿童片,在美国获得了近百万美金的票房,创下了伊朗电影的票房纪录。而且难得的是,它是豆瓣上少有的一部无差评电影。
布莱松说:“一门艺术只有在保持它的纯洁的时候,才具有真正的力量。”《小鞋子》,就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
本文摘编自《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编著,活字文化出品
《小鞋子》
نامسآ یاههچب
上映时间:1997 年
导演:马基德· 马基迪
编剧:马基德· 马基迪
主演:法拉赫阿米尔· 哈什米安、
巴哈丽· 西迪奇、默罕默德· 阿米
尔· 纳吉
主要奖项:第23 届(1999)蒙特
利尔国际电影节奖最佳外语片奖、
最佳导演奖
“伊朗的斯皮尔伯格”
马基德· 马基迪,1959 年出生于伊朗德黑兰,是继阿巴斯· 基亚罗斯塔米之后又一位享有极高国际声誉的伊朗导演。
马基德· 马基迪(Majid Majidi)
他与电影结缘很早, 开始时主要是做演员, 特别是出演了另一位著名伊朗导演穆森· 马克马巴夫的一些电影。直到1992年, 他才以导演身份拍摄了第一部故事长片《手足情深》, 随后拍摄了《父亲》《小鞋子》和《天堂的颜色》等作品, 声名日盛。
进入新世纪, 在拍摄了讲述阿富汗难民的《巴伦》之后, 他的拍摄速度放缓。2008 年他为北京奥运会拍摄了宣传短片《飞扬的五环》。
《飞扬的五环》海报
与大多数伊朗导演一样, 马基迪也十分热衷拍摄儿童题材, 而在他这里, 这份热情也尤为单纯和持久。相对于执导了《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导演阿巴斯的隐晦, 马基迪的影片风格更为明快。
戴锦华老师《给孩子的电影》里也收录并详解了这部优秀的伊朗电影,这里先做一下预告
马基迪对戏剧性和情节高潮的把控也更为熟稔, 他的影片显示出一种较贴近好莱坞风格的叙事性,因此也曾被人称为是“伊朗的斯皮尔伯格”。
一双鞋子引发的故事
《小鞋子》是马基德· 马基迪执导的第三部影片, 也是为他带来国内外无上荣誉的代表作。它获得了第71 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 并在美国获得了近百万美金的票房,创下了伊朗电影的票房纪录。
《小鞋子》对马基迪的意义极为重大, 影片不仅令他成为伊朗民族精神的代表,并且奠定了他此后的创作基调。
如拍摄于2017 年的电影《云端之上》, 马基迪坦言其更像是展现《小鞋子》中的主角在长大后所遭遇、所抗争的生活。
《云端之上》海报
一双粉红色的小鞋子裂开了鞋帮, 露出破旧不堪的模样, 一双粗糙黝黑的手用针线将它补好, 交给了一旁等待的男孩。
由此, 粉红鞋与男孩的简单线索, 串联起了整部影片的情节。
男孩阿里由于失误, 遗失了妹妹莎拉仅有的一双鞋子, 兄妹俩惶然无措地面对这个事实,甚至顾不上太多抱怨, 因为他们都清楚地知道这对母亲生病、穷困已极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阿里的央求和莎拉的委屈中, 两人无奈达成一致, 每天由妹妹先穿着哥哥的球鞋去上课, 课后到巷子里与哥哥的拖鞋互换,再由哥哥飞奔到学校上课。
意想不到的小危机接二连三发生, 总是迟到的阿里被教导主任训斥, 威胁说若再迟到便开除他;
莎拉由于鞋太大不小心落入水中,直追了好远才寻回鞋子。
这种勉强维持的和平, 有一天却被一点微末的希冀打破了:莎拉在早操时偶然看到一个小姑娘脚上穿着的,正是自己的那双破旧的粉色鞋子。
莎拉充满疑惑地追踪她到家里, 并告诉了哥哥。两人远远地望着那扇藏着秘密和希望的门, 却没想到从中走出来的小姑娘挽着的父亲, 竟是一位盲人乞丐。
放弃寻回旧鞋的兄妹俩继续着之前的“接力赛”, 每天在对新鞋子的无望期盼中度过。
离新鞋子最近的两个时刻
他们两次最接近新鞋子的时刻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第一次,是邻居赠予了一套园丁装备, 欣喜的父亲决定去富人区碰碰运气,然而笨拙木讷的他连表达意愿都做不到,最后借助阿里的机灵才找到一份工作。
正当父子俩期待着新的生活时, 自行车却刹车失灵撞向路旁, 父亲受了伤, 阿里刚刚悄悄露头的新鞋梦也随之破碎。
另一次,是阿里偶然看到学校的跑步比赛通知, 季军的奖品正是一双球鞋。
在他的苦苦央求下, 体育老师同意让他通过加试选拔参加比赛。
长达八分钟的赛跑段落在电影史中留下了颇为精彩的一笔。
阿里不断累积的愧疚随着紧张的比赛发泄出来,从出发时势在必得的决心,到游刃有余的规划季军名次,再到被第四名拽倒重新爬起, 及至最终的全力拼搏,干脆利落地描摹出阿里的曲折心路, 并结束在了阿里得知自己竟是冠军而非季军时的难言泪水之中。
现实主义独有的魅力
伊朗电影尤其钟爱现实主义的表达法, 也运用得最为到位。
由“小鞋子”串联起来的故事并不复杂, 但情节十分紧凑, 富有张力且环环相扣, 特别是, 影片精到地表现出了现实主义独有的魅力。
这不仅仅体现在人物形象的丰满可感、现实场景的忠实再现、以孩子的视平线为基准的低机位拍摄上, 更重要的, 是对细节的敏锐把控。
妹妹莎拉在不得不穿上哥哥的旧球鞋上课时, 双脚在特写镜头中羞愧地瑟缩挪动, 恨不得完全藏起来,
而在体育老师训斥学生说应该穿球鞋上课时, 这双破旧的球鞋又瞬间获得了自信, 安然而坚定地站在队列前方,同时伴随着莎拉脸上释然的微笑。
在另一处, 莎拉找到了自己的旧鞋子, 又因为看到那女孩的家庭困难而舍弃了夺回它的机会, 然而, 当她看到女孩穿上了新鞋子而毫不怜惜地扔掉了旧鞋时, 伤痛、委屈、惋惜等多重的情绪化作了皱紧的眉头与转身离去的背影。
此外, 莎拉追逐水沟中漂走的鞋子, 决定穿哥哥的鞋后便暂时忘却对哥哥的恼恨, 与他一起快乐地吹起肥皂泡, 等等,
这些细节的铺陈毫不突兀, 甚至可以说, 多一分太过, 少一分则寡淡。
不加评判的凝视 成年人的美好童话
《小鞋子》无疑是个童话, 但并不是用来训诫孩子的童话,而是寄托着成人美好愿望的童话:
故事里没有善恶的截然对立,穿走莎拉旧鞋的女孩虽有无知之恶,轻易丢弃莎拉珍视却忍痛割爱的鞋子并炫耀自己的新鞋,但她不管多么喜爱也没有把捡到的笔据为己有;
在富人区,现代伊朗都市的整洁与富有, 强烈反衬出了父亲的寒酸与卑微,紧闭的大门、厌烦的语调、凶恶的狗吠,也都显示出了阶级之差所携带的恶意。
但这些却只是点到即止,场景迅速被一个渴求玩伴的富家孩子与他的和善慷慨的祖父掩住了。
同样的,当比赛即将开始时,阿里出神地凝望着周围的孩子们,看着他们被父母宠爱着,穿着整洁的运动服,吃着甜美的零食,眼中有着不着痕迹的渴求与对自己命运的安然。
真正的痛楚是存在的,贫苦生活的再现与贫富对立的尖锐,也是《小鞋子》的题中之意,但马基迪未加丝毫的评判,把只是将其展现在观众的凝视之中。
是伊朗保守社会的压制?还是马基迪自己的选择?不管怎么说,故事中的阿里与莎拉还是获得了他们的新鞋子,于是,这残酷的现实画上了童话式的句点。
深入思考
你是否看过同样以贫困地区的儿童为主角的中国电影?它讲述了怎样的故事,用了怎样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个?
拓展观读
影片
《白气球》
贾法· 帕纳西导演,1995 年
图书
《波斯札记》,穆宏燕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年。
冷知识
01
马基迪的选角十分谨慎,饰演阿里的小演员一直难以确定,后来偶然间在学校看到一个男孩子因为课业哭泣的样子,立刻选定他作为男主角。
导演马基迪和小演员在拍摄现场
饰演莎拉的小女孩原本有些性格内向,因此,她的妈妈和几个月大的妹妹一同陪她拍摄。
饰演莎拉的小演员巴哈丽·西迪奇(Bahare Seddiqi)
02
在拍摄中, 马基迪为了获得小演员的真情流露, 时常“做戏”, 比如呵斥和他们玩得好的工作人员,“威胁”要辞退他, 同时偷偷拍摄下孩子的担忧和紧张。
导演,求求你不要辞退我~~求小男孩此刻的心理阴影面积😂😢
很多时候, 他是在平时留意孩子们的状态, 随时拍摄, 而真正的拍摄往往只是走个过场。
拍戏,你是认真的吗~~
作者简介
戴锦华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现为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开设“影片精读”“中国电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性别与书写”等数十门课程。中文专著《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英文专著Cinema and Desire, After Post-Cold War。专著与论文被译为韩文、日文、德文、法文等十余种文字出版。
相关阅读
《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 编著
丛书:给孩子系列
活字文化 策划出品
《给孩子的电影》由当代知名人文学者戴锦华编选,在世界范围内,遴选出50部经典电影,几乎囊括了世界电影版图的各个角落。在编选过程中,戴锦华跳脱出“横”的地理空间,以“纵”的时间的概念串联百年电影时光,囊括除大陆以外的港台及海外的各语种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编选这50部电影,戴锦华和她的编选团队,注重第三世界电影的发展,除好莱坞外的国家,比如伊朗的《小鞋子》以及东欧的电影。力求让电影在孩子心中不仅是“眼睛的冰淇淋”,还是心灵和视野的启蒙者与拓荒人。除选出的这50部外,还特意又以列表的形式,列出50部影片。一来求其全面,有些同样精彩的电影,遗漏可惜。另一方面,也是让有兴趣的读者作为延伸阅读与观摩的参考。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动动手指点一个“在看”,并把公众号“设为星标”!
🔚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